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75|回复: 0

[文学天地] 榆林小曲的溯源及发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8-17 08:05:0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小孩子对唐诗宋词的喜爱,就能看出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放射着璀璨夺目的异彩。它的兴起,对于我们民族诗歌的发展与文化的繁荣,都有深远的影响。今年春末,有幸与市妇联杨兴玲主席相遇,她告诉吾:屈子元每天背诵唐诗坚持不懈,已背熟数百首唐诗。一个花甲已过、快七十古稀之人如此热爱唐诗,吾听到很是感动。
荷风书苑安排让吾讲讲榆林小曲。前几期大家听李春元先生、何志铭先生、吕政轩先生、王青先生,他们以不同的角度讲了榆林小曲的历史,发展、传承、现状,以及榆林小曲近代的名人、名曲、演奏技巧等。首先向大家申明,吾既不懂音乐,更不懂小曲的曲体,只能将吾所见所听,前辈们对吾讲、唱所得一些感受讲讲。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上的第三座高峰。说榆林小曲,就要讲元曲对榆林小曲的间接关系。曲是由词演变而来,它来自民间、兴于庙堂、广于街头巷尾,形式活泼、通俗易懂,是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艺术。
宋词到元代,已经成为文人自束之词,没有发展,失去生机。人们在民间小调中汲取营养,形成一种新诗体--散曲,它的出现就与词分道扬镳了。散曲饱含着百姓思想感情,“以唱为主”的形式表达人们生活愿望,爱情、悲伤、痛苦、愤怒,因而拥有广泛的热心群众。在元统治时,汉族士人受到排挤,便与社会最底层融合,在茅屋在街头巷尾受到百姓的欢迎,被奉为“书会才人”,或“说唱先生”。他们为了生活进行编词曲唱,表达百姓心声,现今隋树森先生收集散曲有四千三百一十首。根据现有资料证明,散曲最早由山西忻州元好问与交城张德辉二人与忽必烈会晤,在山西浑源县龙封山开办讲学。散曲由此开枝散叶,出现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等一大批曲艺人才。
据现今考证,山西河曲、保德二人台仍然保留元好问早期的“缠令”形式。缠令有引子,尾声为缠令。引子后只以两腔互迎,循环间用者为缠令。府谷二人台与河曲--保德一脉传承,现在在榆林小曲的演唱中也有明显的缠令艺术,所以讲古老的晋语系是散曲的源头。
曲是一种诗歌体裁,也是一种文学体裁。榆林古城的特殊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城市方言,对南、北曲的融合,形成自身一派特点。许多不是古城人学小曲,受到制约,就例如唱秦腔而不会关中方言,再吼也不受百姓喜爱。榆林小曲,是榆林古城民间非常独特的一种座唱艺术,主要流行于古城民间巷闾之中。
榆林小曲的起源相传有多种,主要的是明武宗来榆留下之说,和清康熙朝榆林城堡同知谭吉璁从南方带来之说。在康熙版《延绥镇志》中有记载,就是陈文道与榆林谭使君的书信中有:绝塞高秋,著述复何耶?以作史之才作志,定有可观也。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闻江南有柳敬亭者,以此伎遨游王公间,刘第即不能及其万一,而韶声飞扬,殊有风情,无复称尊,不即江南之敬亭乎?笑笑!
这段文字,说明谭吉璁与刘第都擅长弹唱。所以说,榆林小曲是由谭吉璁从其家乡嘉兴带来的南方之曲音。
同治年,左宗棠部将刘厚基在《图开胜迹》一书中记载曰:招募善歌者教伎之。这是刘厚基承上启开榆林小曲的证明。
衡阳《文史资料》六辑中之《祁剧的源流风格及发展》一文中,讲到刘松山与刘厚基并肩作战。在《图开胜迹》中云:松山殁,军伎班留榆焉。我认为刘松山带来的军伎班就是衡阳地方祁剧班改变而来。这就与刘厚基“招募善歌者教伎之”相吻合了。过去人们只知刘厚基,而不知刘松山,应该讲“二刘”对榆林小曲的形成都有根据的。当然还有其他清代南方官员,喜爱家乡音乐,将南方丝竹之音带到榆林。经久磨合与榆林方言演化融合,形成一种既有宫庭风雅韵味,又有江南丝竹缠绵曲声,又有榆林古城委婉细腻、含蓄悠扬,词藻贴近民情的独特韵颂。
内蒙兴和县《文史资料》第一辑也提到,《兴和小曲》是左宗棠从湖南带来的。兴和小曲的曲词有五十多首,大部分曲名与榆林小曲基本相同,例如《掐蒜台》《卖杂货》《小小船》等。这需要两地进行兴和小曲与榆林小曲的演艺交流,研究探讨。
古代在汉以来有大曲,也称宫曲。当散曲传到江南,由江南官员反传回榆林,就有亲切感,因为元好问故乡忻州与榆林隔河相望,秦晋之好的足以他乡有曲传两岸的风俗。
榆林小曲既有元曲的基础,又有江南丝竹乐器的增添,形成自成一派的小曲形式。既不同杂剧、影戏、线戏,也不同河曲、府谷的二人台。男声假嗓女唱与弦索腔相配,继承昆山派的女儿腔,音似昆弋腔,而尾声以弦索悠然以长。小曲演奏以扬琴、筝、琵琶、月琴、三弦、二胡为主体器乐,这是我们目前看到的配乐。在清末还有箫、笛、钹、小鼓等,真正在乐器使用过程中,逐渐变得简单化。
黄梅戏原本是湖北黄梅县的地方调,安徽改为黄梅调,不到百年改为黄梅戏。自黄梅剧排出《天仙配》《女附马》,严风英一个名角,把小调变成全国人喜爱的剧种。我们仔细分析,黄梅戏它的曲调在所有戏目中都是反复使用。假若我们将榆林小曲改变为榆林戏曲,编几部戏文,以榆林小曲曲艺形式表现,变成人们喜闻乐见的戏曲,那多好?既保留了原味原汁的东西,又能发扬光大。
榆林小曲在近代家庭父子相传、师徒相传,从清末以来的民间艺人王才德、高仪丞、王子英、王尚卿、王云祥、王子和、谢玉长、朱四玉、张云庭、胡福堂、周天恩、林懋森、白葆金、冉继先、叶子丰、朱崇义兄弟,又有贺健良、李茂、陈元娃、文子义、谢天士、胡英杰、吴天华、吴国彦、罗新民、谢花篮姐妹三人。解放后又有李醒华、林玉书、林玉壁、叶万秀、吴国珍、吴春兰。现在,在榆林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青的代领下,榆林小曲又有梁梅、乔文新等传承人在发扬光大。
榆林小曲与时代休戚相关,艺人的兴衰继替,都有着时代印记。其中,最为重要的李、谢两家传承人家对榆林小曲的贡献必要讲讲,让大家知道。
吕政轩先生与王青先生合著的《夜半曲声听满城---榆林小曲概论》一书,大多人都已经看到。在书内第一百零五页讲“榆林小曲怎样从官府转入民间的”,书上讲得很明确,我要补充的是书本之外的情节故事。
我初中同班同学李鸿岳先生,在他临终之时贡献出李氏家族对榆林小曲传承资料。李家从乾隆末由李财业传嘉庆李义,传道光李殿魁,李殿魁自创李家班,用琵琶记谱音符,已是音律大家。咸丰初传曲书唱本,三件器乐于李芳。同治传李国珍,因李国珍妻妹许配榆林总兵谭仁芳,卢氏姐妹精于小曲弹唱,在祖上遗留曲本上,改编整理了《进兰房》《怀胎十月》《女娃要汉》《光棍哭妻》等曲目,丰富和发展了榆林小曲内容。
民国李国珍传李茂,李茂在一九四七年围城期间中流弹而亡。李鸿善继承祖业,在十岁时基本会唱榆林小曲曲本。一九五六年毕业于榆林师范,开始整理祖传曲目曲本,与艺人胡英杰、文子义、胡福堂、王子英、林懋森、李八斤等聚会演唱。李鸿岳先生因在富平工作,帮助胞兄在文字、曲词、曲调方面的整理,在《榆林文史》发表李氏保存的榆林小曲资料。吾在京城时,马永生先生电话讲,吕政轩先生急需李氏榆林小曲传承资料,而李鸿岳先生正在省肿瘤医院化疗之中,吾踌躇再三,觉得抢救榆林小曲资料为要。电话通了,李鸿岳先生少气无力之中坚定语气答应贡献榆林小曲资料。
手机转来,吾转马永生先生没几日,李鸿岳先生仙逝了,他为榆林小曲作出贡献。呜呼!好人走了,今天我们讲榆林小曲,也是纪念李鸿岳先生爱家乡爱小曲的事迹。李家从明末到青云镇李家山村落户生根,到李殿魁进城,到李国珍手上买下贾盘石中巷临二街口的面南向北一处独院。在李鸿岳先生仙逝后,何志铭先生闻讯后,认为李鸿善先生已经八旬之老人,要抢救性地赶快见人。电话打到北京,吾在电话中引导,何志铭先生寻巷问人两个多小时,在失望中又重复寻找,在夜色昏暗中找到李鸿善家中。原来,李鸿善先生高度近视,近于失明,久不出院,周围无人知晓。其女叮嘱,万万不可让老人知道她二爸去逝消息。何导与李鸿善先生长谈获得满意效果。
为什么何导占有资料多?这就是勤奋的结果。上次何导讲吴春兰情衷于小曲,是榆林小曲女唱的高峰。仅吾所知,早于吴春兰的女唱榆林小曲的老一辈女艺人有谢氏三姐妹,若算年龄都在一百多岁以外。谢谦光绪年大挑举人,任四川大竹县知县,因家有变未成,回乡逢教育变革,放弃榆林中学堂任教,到榆林一小任校长。他卖肥田建新校,民国初,改七年制为六年制小学教育,被山东教育厅长田德三同学得知,在山东率先效法改革小学六年制,至今百年小学体制未变。
谢谦祖居常官下巷,与吴春兰女士娘家一墙之隔。谢谦一生喜欢榆林小曲,家中富足丰硕,便先后购买琵琶、三弦、二胡、笙、筝、月琴等,教子孙弹唱弄琴。时常高兴时邀请票友共乐,为榆林小曲器乐最全的家庭。到抗战初,冀晋蒙各地避战的军政官员,纷纷至榆,榆林一时百业繁荣昌盛。时任国民政府榆林三青团总干事长的谢天士,自幼喜爱榆林小曲,在社会上广交朋友,经常邀三集五地把社会三教九流喜欢小曲的艺人,请到家中吹拉弹唱,还管吃管唱,兴再乐和。
谢天士自己又大量购置器乐。当时吾母亲表姐谢花篮姐妹三人是榆林小曲女唱最先。在帝制时不允许妇女出头露面,所以各大戏出现男扮女装的青衣旦,梅兰芳、尚小云都以青旦名扬四海。榆林小曲的传承,也有叶子丰、白葆金、王子英、朱学义、张云庭、胡英杰一伙三天五天来家活动。因谢天士的特殊身份,榆林国民政府军政官员也来凑红火热闹。
到解放后谢氏三姐妹分别随丈夫到外地老家,所以作为女的唱榆林小曲只有吴春兰最好。吴春兰少小就喜欢小曲,没事就跑到谢家大院跟上谢家三姐妹学唱。新旧社会,艺人首先考虑吃穿,能温饱就不错,哪能买得起贵重的乐器?而谢家在榆林古城为名门大家,生活富足,花钱买乐器、图快乐是无所谓之事。
在困难之时,吾二妗饿得少气无力,经常锅中无米、借粮度日,生活在危困之中,引上表姐、表哥或到吾外婆家求救,或到米粮市顶傅家土窝娘家借粮。每每从凱歌楼经过,李醒华(李八斤)卖三鲜粉汤,看见吾二妗过来,总要缠说几句,让二妗把蝴蝶琴转让于他。他拿出一碗大的羊油托示意不白拿。三番五次后,二妗为了活命,狠心将丈夫谢天士留下的最后一件乐器---蝴蝶琴,换回一托羊油。蝴蝶琴自此归李醒华所有,而吾二妗不久仙逝而去。
翻开榆林小曲的历史,用何志铭导演的话评论榆林小曲吴春兰的绝唱,那一句句都是血泪悲伤。小曲的忧伤缠绵是小曲主要情调,而个别也有欢乐轻快的曲目。而现在演唱者,不论何种曲目,都给人感觉到距离原汁原味的小曲越来越远。如何提高小曲的演奏水平,吾认为多学习演艺是一方面,而多读书,提高感性认识,从书里找到小曲的时代感,找到词曲动情感人融合于自已,让自己成为词曲中的主角,才能达到声茂感人。
榆林小曲各个时期的艺人都是一专多能的,拿起任何乐器都能熟练而习。现在在榆林小曲王青会长身上就能看到他弹筝、打扬琴、抱琵琶的各个场景,这是小曲艺人练就多面手,以备应急各个场面的必备技能。当然小曲演唱者内有师承相传,也有风格不同者,却要兼学它派,这是榆林小曲传统风尚奠定小曲有良好的继承和发展。
榆林小曲的发扬光大,今天在全国各地出名露脸,不仅在演出交流得到观众认可,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宣传榆林小曲,与中央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乔建中先生对榆林小曲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乔建中先生的推动下,让陕西音乐学院周延甲先生、李世斌先生对“榆林古筝就是秦筝在秦”的认定,从这一点来讲,榆林小曲的筝,它的历史渊源应追溯到千年之前或更早的春秋时代。

郭新英
二三年八月十二日
mmexport1692230240934.jpg
mmexport1692230246366.jpg
mmexport1692230256599.jpg
mmexport1692230253939.jpg
mmexport1692230243830.jpg
mmexport1692230259301.jpg
mmexport1692230264965.jpg
mmexport1692230262260.jpg
mmexport1692230251494.jpg
mmexport1692230273238.jpg
mmexport1692230267760.jpg
mmexport1692230270583.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