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051|回复: 0

治理沙漠新方法 榆林地区出新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3 11:4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荒漠无垠的毛乌素沙漠里造地,如今已梦想成真。9月初,记者在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乡**汗村和孟家湾乡孟家湾村沙荒地整治开发项目区采访时为之振奋。在项目区,放眼望去,令人震撼,整治的良田与周边未整治的沙漠地貌背景对比,仿佛置身关中平原优质良田中。曾经是沙丘堆堆,干旱少雨的废弃荒沙地,被叶肥茎壮,一片绿油油且长势喜人丰收在望的土豆取代。
    9月4日,由陕西省科技厅在榆林组织有关专家,对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西安理工大学历经三年联合进行的《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科技成果进行鉴定。在认真审查了相关材料、观看视频和听取了研究人员课题汇报、进行现场考察论证后,鉴定委员会专家一致认为,该项目成果丰富,理论充分,技术先进,具有原创性和重要的推广价值,达到了同类项目的国际领先水平。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  变“两害”为“一宝”

    2008年10月28日,**中央总**、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来到地处毛乌素沙漠的**汗村视察后,希望我省有关部门改造荒沙地,发展现代农业,帮助当地农民增收致富。按照**嘱托,省国土资源厅厅长王登记立即安排部署,决定在**汗村实施沙漠造地,让荒沙地变为群众致富的良田。在荒漠沙丘上为农民造良田,这个历史重任落在有多年造地经验,并且在土地工程科学研究和土地综合整治新技术推广上取得丰硕成果,有多项土地工程科研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获得多项部、省级科学技术奖励的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身上。
    然而,在毛乌素沙漠里创造奇迹,并非容易之事。毛乌素沙地是陕北长城沿线和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沙地的统称。榆林境内未利用地中有35万公顷沙荒地,主要是由并称“两害”的砒砂岩和沙组成。砒砂岩,当地人称为“红胶泥”,它一旦裸露就风化,一遇风就起尘,一遇雨水就松散,随水大量流失,被誉为“环境癌症”;沙结构松散、漏水漏肥,形不成土壤的团粒结构,它们也是导致土地资源生态退化的“罪魁祸首”。若能通过土地整治改造土壤质地,达到农作物生长要求,逐步提高土地生产力,成为高产、稳产的水浇地,对于解决我省建设项目使用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以及把榆林建设成为陕西的“第二粮仓”和全国重要的现代特色农业生产基地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问题是怎么治理沙地造出良田,新增耕地使土地资源利用持续良性发展?陕西省地产开发服务总公司总经理韩霁昌博士带领他的研究团队独辟蹊径,综合多年的研究经验分析,砒砂岩是岩石,也是成土母质,它含粉粒(0.25mm以下)特别多,粉粒是形成土壤的最基本元素,这种粉粒形成团粒结构最快,板结性很强,板结可以保水不渗水。沙和砒砂岩一个保水一个漏水、一个透气一个板结,刚好形成互补。
    根据砒砂岩与沙成土组合方案的室内相关研究结果,经过三年反复试种观察,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沙土比例、灌溉水量、种植作物种类以及农艺处理等4个专题试验因素,开展了田间试种系列研究。从2009年3月开始,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五种比例混合的砒砂岩与沙为培养介质,种植了适宜当地气候条件的多种作物。他们通过砒砂岩与沙不同混合比例的多项指标对比研究,分析比较砒砂岩与沙在不同混合比例的土壤物理性质的变化特征,发现二者按照2∶1—5∶1的比例合理配置后,形成松散透气、结构适宜的胶结土层,对作物生长最有利,而且随着作物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剖面中粉粒和粘粒富集土层有向下运移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出随着种植作物季数的增多而增加的趋势。砒砂岩与沙的复合土壤具有较好的保水、保肥性能。利用不同比例砒砂岩与沙成土的复合土壤种植作物具有广泛性和适宜性。

              院士专家教授肯定:“技术具原创性、国际领先”

    在“不毛之地”的毛乌素沙漠上,利用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竟然长出绿油油的土豆,这一科研成果吸引了国内权威院士、专家和教授的广泛关注。9月3日至4日,全国****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索丽生,中科院院士刘昌明、中国工程院院士孙九林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土资源部、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科院地理科学与环境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一批专家、学者慕名而来,他们充满期待,千里迢迢地从北京赶赴榆林,参加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项目的鉴定会。
    专家们一下车,顾不上旅途疲劳,边听现场工作人员的情况介绍,边急不可耐地直奔田间,蹲下身子捧起一把泥土向公司负责人询问砒砂岩造良田经过。与此同时,专家的问题接踵而来:砒砂岩与沙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它的储水保墒机制是什么?如何高效节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韩霁昌总经理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有数据、有分析、有理论、有试验……说得专家连连点头称赞。
    70多岁的中科院地理与环境研究所院士刘昌明,对着挖出来的果实硕大的马铃薯,激动地连连按动快门,记录下这令人难忘的画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王益权教授还饶有兴趣地把几块鸡蛋大的砒砂岩装进随身携带的样品袋里,准备带回去进一步研究。索丽生委员和孙九林院士则对项目区的水环境给予更大的关注,详细询问机井的深度、水量以及当地的蒸发情况。同时,专家们经过实地走访调查,见证了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造地给当地群众带来的增收效益。
    9月4日下午,《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鉴定会在榆林人民大厦举行,鉴定委员会对该项目予以高度评价。认为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核心技术,围绕土地开发整治,利用实验、试验、观测、模拟等成套技术方法,对毛乌素沙地分布广泛的砒砂岩与沙的物质特性、胶结作用及其成土核心技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与工程示范,取得了创新成果:首次发现了砒砂岩与沙两种物质结构在成土中的互补性,通过系统开展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实验研究和田间试验,提出了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需求的砒砂岩与沙组合配方;在实验和田间试验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在生态脆弱区水土耦合高效利用模式;集成与凝练了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配方技术、田间配置技术、规划设计技术、规模化快速造田技术、节水高效技术等五项技术,形成了系统完整的砒砂岩与沙组合成土的技术体系;创新性实施了标准化、规模化的成土造地工程,变砒砂岩与沙“两害”为“一宝”,成功实现了沙地的资源化利用,形成了毛乌素沙地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与现代化经营为一体的土地综合整治新模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