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170|回复: 0

[陕北热点] 建国大业 你会去电影院看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5 13: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9的那个秋天,《建国大业》化作了一个“传说”——
“韩三平登高一招,各路英豪赢粮景从,共襄盛举”;“172演员不计片酬,出演该片,其片酬本应高达6亿人民币”;“各方力量保驾护航,影片一路顺风顺水,更有无数政策票团体票力撑票房”、“22个外国人出演了《建国大业》”……
很多朋友,似乎更愿意相信这部影片是含着宝玉出生的贵人。可惜的是,以上热闹的“说法”都是“浮云”,与事实基本对不上号。
真正的创作进程,艰辛,坎坷,纠结,反复;危机重重,险途波厄,千难万困,出乎想象。
2011年6月16日,《建党伟业》即将上映。这部电影,比《建国大业》投资更大,声势更高,拷贝更多,题材更敏感,故事更复杂,能够完成创作,更属不易。对于刚刚踏破100亿票房门槛的电影产业,这部电影对中国电影创作力量进行了再次整合。同时,《建党伟业》一马当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突破禁区,为其他电影的创作打开了新的通道。
短短三年,换了人间。

一、 拦头起
当《建国大业》的剧本到达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影”)时, 中影还只是一个大病初愈的小巨人。
中国国企经历过的改革难题,中影最后一个遭遇。原因是——中影几乎是最后进行产业改革的单位,是时2002年前后。
  正是从那个时刻开始,中国电影走上了十年复兴之路。
  产业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呢?在政府帮助下,中影职工的退休金和医疗费实现社会化改造,老国企终于摆脱了无法应对的沉重包袱。同时,“事改企”后,国家不再给中影一分钱的投入,只对少数“政策戏”给予“政府资金资助”。数额呢?应该不会高于中影每年上缴的税款。你开工,无论有无盈利,都要照样交税。
  不给你输血,也不挤你奶,自己想法子救自己。救得活,活下去;救不活……
  自生自灭。
  中影,依靠合拍片增了些收入,但拍摄其他影片又赔了不少。有一个阶段投拍了20多部电影,血本无归,几千万打水漂。从电影局到中影,高层产生了一个共识:要吸引当下的观众,只有走**这条路。2006年,笔者对于张宏森副局长传达的政策信息并不支持,发表《青年导演与电影生产力问题》,反对**路线,提倡均衡发展。但之后5年中国电影的发展道路似乎应验了高层的预言——“初级阶段”的提法,是个客观存在。
  2005年的《无极》,为中影带来了超过4000万的宝贵的现金。次年,中影做了多元化尝试,发行低成本影片《疯狂的石头》,落得好口碑。之后,连续与各方合作,不断拍摄或者发行**。在那些年头中,每一部**背后,都少不了中影的身影。2008年,中影参加投资并发行的《赤壁》,带来了超过1亿的利润。同时,中影内部继续体制改革,原先的五个分公司制度被打破,制片分公司、发行分公司、营销分公司等直接向总经理负责的垂直管理方式初步确立,并且显现了积极的成效。
  中影这个大病初愈的病人,脸上微微有了些血色。
  《建国大业》原本是其他公司的项目。由王兴东、陈宝光编剧创作的这个剧本,反复周折,几上几下,在方方面面的协调帮助下,最终“花落”中影。
  为何会有这样一个项目的创作?
  1989年,建国40周年,拍摄了一部献礼影片《开国大典》;2009年,建国60周年,宣传重点之一是中国人民**协商会议。《建国大业》正是为这个主题而创作,从1945年“重庆谈判”写到1949年“开国大典”。《建国大业》这样更加标准的主旋律,来日可期。赔上3000万,完成一项**任务,是绝大部分人对于这个项目的判断。因此,当韩三平决定担任导演,并邀请另一位导演联合执导时,应募者寥寥。
  《建国大业》老一套。政策戏。公式化概念化。赔上几千万。
  这是很多人的预测。
  确实,与其同一时期创作的《铁人》、《**》,后来都遭遇巨额亏损。
  但是还要干。这个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韩三平开始四处找钱。每一笔投资都是不确定的,甚至在开机后,最终署名出品单位的11家公司中,依旧有不止一家只是口头承诺,还没有形成法律文书。真正实实在在的,是中影集团下属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那笔投资——并且是以类似于预购播映权的方式投入,不要回报的。
  几乎就没有人设想这样一部电影能够赚取票房。
  也没有人能够设想这样一部电影最终的创作阵容。
  积沙为塔的大业,开始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