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43|回复: 2

[神木] 今日的神木你来过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9 16:27:18 | 显示全部楼层
神木发展不是一般的大啊 支持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9 18: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03:}{:soso_e10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15:2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1副本.jpg

(宜居的县城更令投资者青睐 )




22副本.jpg

(美丽的红碱淖海子 )




33副本.jpg

(亚州最大的煤电一体化坑口发电项目国华锦界电厂 )


神木县位于陕西省北部,**蒙三省(区)接壤地带,历史悠久,资源富集,人杰地灵。全县国土面积7635平方公里,是陕西省面积最大的县,辖21个乡镇(办事处),629个行政村,总人口42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第44位。神木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卫生县城、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政务公开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县、中国金融生态县和中国十大最关爱民生县。

基本概况


一、历史沿革


神木县境内四五千年前就有人类居住,建制始于秦汉,隋唐置麟州,明代称神木至今,素为 “南卫关中,北屏河套,左扼晋阳之险,右持灵夏之冲”的塞上重地。北宋名臣范仲淹曾到此巡边,留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等不朽名句。神木是满门忠烈杨家将的故乡,英雄业绩,流传千古。神木也是著名的**老区,1927年创建了党组织,1934年创建了红色政权,开辟了神府**根据地,为中国人民的**和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地理地貌


神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处于黄土丘陵沟壑区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地貌以明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占全县总面积的51%,其余为丘陵沟壑区。海拔高度在738.7米到1448.7米之间。黄河沿县境东南部边缘流过,涉境流长98公里。县境西北部有46个内陆湖泊,其中红碱淖总面积54平方公里,是中国第一沙漠淡水湖。


三、区位优势


神木县位于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核心区域,自上世纪80年代神府东胜煤田开发以来,已成为国家西煤东运的源头,西电东送的枢纽,21世纪重要能源接续地。神木交通网络立体多元、畅通便捷,包(头)——西(安)、包(头)——神(木)、神(木)——黄(骅)等干线铁路和红柠等支线铁路在神木交汇,包茂、榆神、府店、杨陈、神盘等高等级公路沟通了与周边的联系,准神铁路、神府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榆林、鄂尔多斯两个机场距县城不足百公里。城镇、工业园区道路进一步完善,已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辐射各大工业园区和周边县(旗)的三十分钟经济圈。


四、自然资源


神木县地域广阔,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英砂、岩盐、石油、天然气等数十种矿产资源,其中以煤炭资源为最,储煤面积达4500平方公里,探明储量500亿吨,占神府——东胜煤田总储量的1/4,且煤质优良,属特低灰、特低磷、特低硫、中高发热量的优质动力、气化和化工用煤。神木县光热资源可观,是陕西省多日照、强辐射区之一,年平均日照2876小时,全年平均气温8.9℃。粮食作物有21大类,133个品种,是传统的红枣、小杂粮种植区,也是优质牧草适生区。县境内黄河的主要支流窟野河、秃尾河流域面积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51.2%和31.4%,年均径流量分别为7.67和4亿立方米,是全县主要水利资源。县境西北部的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


五、旅游资源


神木县旅游文化资源丰富,有以明长城为代表的古代防御工程,有以杨家城(麟州故城)为代表的古城堡,有以凯歌楼为代表的古建筑,有以二郎山、天台山为代表的宗教建筑群,有以石峁新石器遗址和大保当汉墓群为代表的古遗址,也有以红碱淖为代表的风景名胜,还有以贺家川烈士陵园为代表的红色**纪念地。在神木可以饱览塞上大漠风光、体验黄土文化风情、感受黄河长城雄宏壮阔、领略现代化煤都开发盛况。


六、民俗风情


神木人在千百年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神木民居最有代表的是四合院,它吸收了京式四合院的优点,又渗透着神木人的审美情趣,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古代的神木是边关要塞,又是蒙汉民族融合的前沿,历来酒风盛行,且酒文化独具风采。神木民间艺术也十分丰富,民间乐器有唢呐、二胡、板胡和三弦等,民间文艺主要是民歌、秧歌、快板、说书等。神木民歌融陕北信天游、内蒙爬山调和晋北二人台的优点,形成了旋律优美粗犷纯朴的风格。民间工艺主要有地毯、刺绣、剪纸、雕刻、铜器等。


辉煌“十一五”


“十一五”期间,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5亿元,年均增长54.8%;财政总收入达到13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5.9%和31.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7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301元和8672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34∶68.99∶29.67。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陕西省各县之首。


一、  工业经济铸就神木跨越发展的脊梁


工业发展坚持“集约化、集群化、绿色化”思路,大力发展“煤炭、兰炭、电力、化工、载能、建材”六大支柱产业,县域特色工业体系已经形成。2010年,全县煤炭产量达到1.6亿吨,诞生于神木的特色地标产业——兰炭,成功列入国家产业目录,已建成23套60万吨以上大型环保节能兰炭生产线。全国最大的100万吨PVC项目基本建成,天元化工煤焦油轻质化项目被誉为“榆林版”煤制油。以锦界、柠条塔、石窑店为代表的“八区六园”五年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55.5亿元,成为全省具有区域特色竞争力的循环经济产业聚集区。神华、陕煤、陕投、延长等大型国有企业与地方民营企业合资合作亮点纷呈。神木已成为全国第一产煤大县(亿吨级)、全国最大的兰炭基地(千万吨级)、全国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百万吨级)、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600万千瓦)、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600万重量箱)、西部最大的电石基地(百万吨级)。


二、现代特色农牧业助推农民增收致富


坚持“产业化发展农业、城镇化繁荣农村、工业化富裕农民”的思路,全力做大做强“畜牧、红枣、小杂粮”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壮大了一批农畜产品加工、特色种养殖等现代农牧业龙头企业,产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工业反哺农业力度持续加大,实施了860个“双百帮扶”项目,涉农项目五年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1.5亿元;尔林兔、四卜树等“一区五园十村”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初具规模;地膜花生和谷子亩产均创全国最高记录;谷子、绿豆等小杂粮深加工项目提升了农产品附加值;全县红枣保存面积达21万亩;羊子存栏87.2万只,居全省第一。


三、民营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双创”发展理念,先后实施了干部挂职、大学生村官、白领派遣计划、民营经济县长联络员、民营企业家培训等政策,制定出台了《促进民营经济更好更快发展的意见》(60条),连续五年举办民营经济博览会。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发展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加大国有资产运营公司融资规模,不断从人才、金融、科技和行政服务等方面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民营经济不断壮大,发展层次加快提升。民营企业集约化、集团化、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创造了以北元100万吨PVC项目为代表的“混合所有制”发展模式。“十一五”时期,民营企业总产值从23.6亿元增长到308亿元,年均递增67%;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分别达到2011户和18884户,民营集团公司达13家。民营经济对县财政的贡献率超过70%,吸纳就业人数超过8万。


四、民生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走在全国县级前列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一五”期间,神木县持续加大民生投入,65%以上的县财政收入用于民生工程,书写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社保、住房、扶贫、交通、人居、安全” 十大领域,初步构建起了“全方位、高标准、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民生体系。在国内率先实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全民免费医疗、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建成15.6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困难弱势群体应保尽保,基本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文体事业全面繁荣,广播电视各项事业扎实推进。县图书馆、体育馆等一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投用,成功举办了央视“欢乐中国行”等大型演唱会及“中巴女子篮球邀请赛”等国家级体育赛事。先后建成陕西省文化大县、教育强县、体育强县和双拥模范县。


五、城乡面貌日新月异


全县城镇人口数量突破25万,城镇化率达到62.2%。以县城为核心,以“一体两翼”城镇带为骨架,城乡统筹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县城、新村、二村、西沙(铧山)“四大组团”功能互补,各具特色,县城规划控制面积扩大到46平方公里。大柳塔、店塔、锦界、大保当等重点镇建设加速推进,已成为重要的产业集中区和人口集聚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已建成瑶镇水库、采兔沟水库和县城引水工程,黄河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电力、通讯等设施不断优化,现代通讯网络覆盖全县。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封山禁牧、“三北”防护林、“百万亩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显著,矿区生态环境治理有序开展,全县林草覆盖率达50%。新农村建设进入新阶段,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先后建成了 “全国文明小城镇示范点”、 “陕西省园林城市”。


“十二五”蓝图


展望“十二五”,全县上下将秉承“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不等待、不依赖、自己干,不争论、不抱怨、求发展”的施政理念,围绕“民生神木、创新神木、**神木、人文神木、生态神木”大战略,建设环保、节能、循环利用的能源化工重地,发展民营经济和民生建设齐头并进、良性互动的县域特色经济,实现社会和谐度高、人民幸福感强的阶段性目标,强力打造高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体系,再造一个新神木。


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320亿元,年均增长16.8%;财政总收入达到 280 亿元, 年均增长16.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15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和19000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城镇化率超过80%;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入全国一流县行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帮助中心|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诚聘英才|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17 榆林生活(Www.so0912.com)  版权所有
官方微信号:1163251385  邮箱:1163251385@qq.com
京ICP备11003759号-2
0912技术支持
返回顶部